怀念旧版
站内搜索
常州市第四中学三年主动发展规划(2017-2020)
  • 作者:校长室
  • 来源:常州市第四中学
  •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10-17

弘扬“新五常”文化  着力提升办学品质

——常州市第四中学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2017.8—2020.8)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再书学校优质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新篇章,现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反思我校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本校今后三年的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基本概括

常州市第四中学位于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南首,西依“江南第一村”——新石器圩墩文化遗址,北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1943年应运而生,草创初成,始名“武进私立法古初级中学”,取“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意。1956年更名为常州市第四中学,是一所市区东部的优质完中。2007年,成为一所纯初中。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级,580名学生,专任教师57名。其中高级教师17名,占专任教师28.8%;特级教师1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名,获得区级以上五级梯队荣誉称号者21名,占比35.6%。

近年来,全体四中人秉承“尚德·求真·笃行·报国”的校训和“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扬民族精神,做时代先锋”的学校精神,彰显“遵循规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育情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现学校新发展。学校先后荣膺江苏省“新五常”文化课程基地、常州市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常州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无烟学校、常州市生命教育精品活动优秀组织奖、常州市书信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 武进区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2014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初中评估,2015年圆满完成江苏省课程基地的中期视导,2016年以优秀等第通过常州市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素质督导。学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理念先进、师资队伍优良、办学成效显著的常州市优质学校。

(二)已有基础

1.学校管理规范精细。多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国家《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学校章程和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建立条块结合、分层管理,责权协调统一、突出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严格、规范、精细”的管理风格;锤炼一支理念新、作风正、能力强的学校管理队伍。

2.教师队伍和谐奋进。学校已建立起严格规范、选贤用能的教师管理制度;开展教师道德讲堂、“168”爱生、“法古”青年教师读书协会、教师沙龙等特色活动,建立重在提高师德师能水平的多个平台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建立重在激励教师敬业爱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结构合理、职业稳定、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朝气活力的教师队伍。

3.校园文化彰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师生成长,放亮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围绕“新五常文化”主题,一是亮丽物质文化氛围。全面绿化、美化校园;更新校园宣传牌、标语及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内容;设立“法古五常文化墙”,显示“新五常”文化魅力。二是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组织学习,对照执行。三是丰富行为文化载体。开设国学讲读课;编写校本教材《礼仪与我同行》;编辑出版校报《法古苑》等。四是提炼精神文化内核。精心总结出校训、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思路及师生誓言等。

4.人文德育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新五常”文化为统领,以品格养成教育为重点,创新德育形式,发展德育特色,打造人文德育。构建德育工作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完善德育工作的制度与机制,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着力打造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人文德育。

5.学校课程丰富多样。学校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多年来开发实施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其中有彰显学校主题的“新五常”校本课程;展现教研组特色的“走进中西传统节日比较”、“初中趣味物理实验”、“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发挥教师特长的“国际象棋”、“模拟法庭”、 “电脑作品制作”等校本课程。课程涵盖健康、人文、语言、科学、艺术等几大学习领域,涉及校本必修、校本选修、社团活动等三种课程形态,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6.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堂建设既是素质教育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我们分批次组织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南京东庐中学等课改名校参观学习;开展系列学术沙龙、读书交流、专题研修等活动;摸索制定出具有我校一定特色的“三步四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为推动生本课改,学校实施“1”精品项目,“221”公开课项目,打造精品课堂,开展基于专家引领的生本课堂精品展示课系列活动。

7.教育科研有声有色。教研科研是学校发展的起跳板和飞行器。近五年来以来我校实施的课题有国家级电教课题1个,省规划课题2个,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12个。从学校层面和教研组两个层面形成金字塔状的课题群,既有顶层设计的高位思考,学科课程的核心研究,又有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解决,学科覆盖100%。学校近年来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研修机制,引导教师研究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调动教师在工作中以研究促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内容丰富过程扎实氛围浓郁的教研文化。

(三)形势与挑战

1.正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对劳动者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也寄予着更多的期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追求多样发展、特色发展,是当前学校提升文化品位和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立德树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必须坚持的价值追求。

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许多新目标新任务,既给我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我校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面对竞争,要充分利用学校多年来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多样发展、特色发展,为本地区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清醒认识学校内涵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总结以往、分析现实、展望未来,学校既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突出的有:一是生源质量较差。几年来,热点学校招生规模扩大,致使我校学区内生源不足,特别是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贫困家庭多,现有生源家庭教育大多难以到位,行为习惯存在诸多问题。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学校教师整体超编,学校在市、区五级阶梯上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有待培养。三是课程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力量较弱,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精细,校本课程的精品数量不多,校本课程的精细化管理,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凝心聚力,系统谋划,精心设计,艰苦奋斗,扎实行动,务实创新,努力在追求优质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二、理念与目标

(一)办学理念

继续坚持“仁义至诚、明智达礼”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继承并弘扬儒家“五常” 文化精华基础上,创造性践行以“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正义之气、常施礼貌之举、常有明理之智、常立诚信之本”为核心的“新五常”文化理念,以之统领学校发展,打造区域名校。

仁义:即仁爱和正义之意。仁爱:爱人、博爱,意在让师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世界;正义:正当或正确的意义,意在让师生明辨是非,崇尚真理,有道义感。

至诚:能诚实、守信。意在让师生懂得诚信是做人成事之本,争做诚信之人。

明智:即明了智慧之意。意在让师生通过乐学善学,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并转化成智慧。

达礼:讲礼貌、有礼节。意在让师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与人和谐相处。

(二)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确立“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学业优良、学有特长、富有个性的时代青年”的学生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每位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技艺特长或学科专长,为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创造生命价值、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办学目标

我们根据办学理念,教育改革与创新形势,我们确立学校发展的愿景目标,把学校建成“优质高效、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区域名校。

质量较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把学生培养成健康阳光、成绩良好,自觉践行‘新五常’文化”的时代公民。

特色鲜明:以建设省“新五常”文化课程基地为抓手创建德育品牌,以生本课堂改革形成教学特色。进一步发展德育特色、书法特色、信息技术特色等特色项目,努力创建篮球特色学校。

文化厚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五常”文化理念指引下,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内涵发展。

(四)三年发展目标

我们根据上述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今后三年将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队伍建设为支持,努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优质多样特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1.“新五常”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以“新五常”文化为主题,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师生发展,以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陶冶师生情操,以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生活。

2.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支持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形成若干门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进一步优化“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形成一定的学科教学特色。

3.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中考及格率和重点高中录取率在现有水平上得到较大提高;每位学生都能形成一定的兴趣爱好和技艺特长或学科专业特长。

三、任务与措施

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三年发展目标,在今后三年内将着重落实如下五大任务。

(一)推进文化建设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以“新五常”文化为主题,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以先进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发展,以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陶冶师生情操,以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生活。

1.着力培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始终坚持精神立校、文化兴校。近几年,我们在继承儒家五常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形成“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正义之气、常施礼貌之举、常有明理之智、常立诚信之本”的“新五常”文化。秉承“以法古精神立教兴校,用传统文化修身育人”为发展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师生积极践行“尚德·求真·笃行·报国”的校训,大力弘扬“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扬民族精神,做时代先锋”的学校精神,努力培育“修身、明理、好学、乐群”的校风,“精于解惑、乐于授道”的教风,“勤于求知、诚于做人”的学风。将通过校园、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和一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精神文化,将引领广大师生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积极践行。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校将精心设计校园文化环境,不断丰富环境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的环境设计集教育性与人文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宁静雅致。结合“仁、义、礼、智、信”“新五常”文化主题,以自然 “山、水、玉、竹、木”为元素,以五个庭院“仁山院、智水院、礼玉院、义竹院、信木院”为主体,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历史和学校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师生创设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元素的学习生活环境,引领师生过有文化的生活,成为师生成长的现代书院。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将建设好法古书院、圩墩书屋、休闲书吧等设施,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开展相应的活动,保证文化设施的利用。

3.不断丰富师生活动文化。学校着眼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校以江苏省“新五常”文化课程基地为抓手,开展经典诵读、爱心义卖、“睿智少年”科技节、“舌尖上四中”校园美食节、“青春飞扬”元旦汇演、传统民俗趣味运动会、“缅怀先烈”清明远足拉练、“新五常”最美班级评选、六一亲子活动等“新五常”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以激发活力、融洽关系、润泽心灵。

4.持续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努力追求“让每个班级都成为独特而靓丽的风景。”每个班级在尊重学生意见,发挥学生力量,激发学生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班级标识。同时加强小组建设,建立小组竞争制度,学生发展晋级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二)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办学目标和三年发展目标,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进一步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提高对课程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一方面不断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另一方面着力构建起适切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政策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规定的国家课程,按省市要求认真落实。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把规范教学秩序、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常规检查,教导处不定期对课表执行、作业布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推行多方位督查,学校要求班主任记载本班的家庭作业,年级主任做好协调工作,以防止作业过多情况的产生。深化“生本课堂”改革,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略,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

2完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总结几年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经验和成果,根据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和特色发展目标,对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进行系统规划、精心设计,构建起新一轮与国家课程相协调,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支持多样发展、特色发展的,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校本课程涵盖健康、人文、语言、科学、艺术等几大学习领域,涉及校本必修、校本选修、社团活动等三种课程形态。

——校本必修课程。重点开发学校特色的“新五常”课程,将“五常”文化的经典引入课堂,围绕“仁爱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正义教育”“睿智教育”分年级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内容,纳入课程计划,单独安排课时。同时开发实施《英语口语》《新品格教育》《电子电工》等校本必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将着眼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开发实施语言、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的选修课程。安排在七年级、八年级选修,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行走班制教学,每周一课时,统一安排在周三下午进行。

——文化社团活动。将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基础和发展需求,跨年级组建文学、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学生文化社团,着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技艺特长和学科专长。由学生自主报名与指导教师物色选拔相结合来确定参加对象,在周三下午与选修课程同时开展,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自主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使每位学生在校三年,都能学习一定的校本选修课程或参加一定的社团活动。

3.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管理,学校将研究制定《常州市第四中学课程建设纲要》,规范各类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各类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统一由教导处负责管理。教导处合理安排各课程的实施时间,加强对各课程开发实施的监管、指导和评价。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都必须在期初有计划,实施过程中有备课记录,期末有简短总结,有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加强选课指导,学校将编制校本选修课程和文化社团目录与简介,在校园网上公布或印发给学生和家长。每学期期初,由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选修项目。

(三)发展德育特色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新五常”文化为统领,以品格养成教育为重点,创新德育形式,发展德育特色,打造人文德育。

1.构建德育工作目标与内容体系。学校在“新五常”文化统领下,以品格养成教育为重点,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德育工作目标与内容体系。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信、活泼、坚强、勇敢的个性品格,整洁、节俭、勤劳、守时的生活品格,好学、善思、敏行、创新的学习品格,礼貌、感恩、诚信、善良的交往品格,爱国、规则、责任、正义的家国情怀”的品格。根据这一目标构建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在七年级上学期,主要着力培养学生“行为文明礼貌待人遵纪守法”品德,下学期主要培养“慎言笃行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品德;八年级上学期,主要培养学生“朴实善良、心怀感恩乐于助人”品德,下学期主要培养“见义勇为扶弱济困明辨是非”品德;九年级上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勤学敏思、求真创新、自强志远”品德,下学期主要培养“通达明理、服务社会、尽责报国”的品德等。

2.完善德育工作制度与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德育工作职责。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校长、学生处以及年级组组长组成,全面负责和具体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和心理教育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德育工作骨干力量。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工作常规》、《班主任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精心挑选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组织班主任培训,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不断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组织班级常规管理考核,综合评价班主任工作,期末总结,表彰先进。

3.创新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根据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创新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一是开发德育课程。一方面提高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另一方面结合“新五常”理念,开发《新品格教育》《“新五常”课程》等多门德育校本课程。二是创新德育活动。以活动课程化建设为载体,将“新五常”教育润入生活,围绕五大系列“仁爱教育”、“礼仪教育”、 “诚信教育”、 “正义教育”、“睿智教育”分年级设计系列化的教育主题,再将教育主题细化为项目,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去,创造性的开展德育活动。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建立学生常规管理制度,每日反馈制度,班级管理评比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管理。四是在学科中渗透品格养成教育。把品格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历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做到“五有”: “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五是充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力量。

4.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学校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主管理班级。各班由学生通过征集意见、集体讨论,制定本班的管理规范、班级目标、文明公约等班级规章制度;班级各项活动一般由学生组织策划,教师退到幕后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建立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年级学生会和班级自治管理小组,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常规管理,对同学的学习活动、环境卫生、文明礼仪等进行督查,督促同学们遵守规章制度,养成良好习惯;学生自主组织开展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担当责任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5.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对学生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制定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和使用《学生成长手册》,引导学生规划人生,记录成长轨道,督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二是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学校每周评选文明班级,每月一次新五常主题展示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新五常标兵”的海选活动,通过海选出的学生进行拉票,由全校学生投票决定学校“新五常标兵”,并进行宣传表彰。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开展一系列评比表彰活动,建立包括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和学年评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构建学生品德评价体系。

(四)深化教学改革

以“生本课堂”为抓手,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探索“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构建一种以学生“有主见地自学”为基础的自主合作探究富于生命张力、关系融洽和谐、追求智慧灵动、过程民主平等、机制严谨有序的生本课堂。

——关注生命个体,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有生命力的个体,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教师的职责是启发、点燃唤醒。

——变革教学方式,形成“三步四环”课堂操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三步四环”生本课堂操作流程。三步是指:课前、课中、课后;四环是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巩固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确定生本课堂具体的教学策略,每节课都必须做到“五个一”:一次自主学习活动,一次有意义的深层次探究活动,一次交流展示活动,一次当堂训练活动,一次总结反思活动。同时进一步优化课后作业练习,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应用于社会实践。

——开发教学资源,编制适合学情的导学案。根据“三步四环”课堂流程,精心编制和用好导学案。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校导学案的编制是基于我校学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视频等资源,引领学生开展网络学习、远程学习。

2.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面对教学对象的成长性与流动性、教育情景不完全的重复性、教学技术的更新性,许多教师聚焦于教学模式的“三步四环”的“形”上,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基于此,学校将依托“221”公开课项目和“1”精品项目,来突破课堂改革瓶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21” 公开课项目就是针对主题问题,学校的公开课实行二备二上一反思。每位教师公开课的流程如下:第一次集体备课,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题问题,先个人备课然后集体讨论,确定上课方案。第一次试上,全组教师观课。课后第二次集体讨论评议,改进上课方案,第二次上课,教师观课,评议,最后教师以课例或论文形式进行反思,简称 “221”公开课项目。通过此项目,进行课堂对比分析,探究课堂主题问题,改进课堂教学问题,深化学校生本课改。“1”精品项目就是学校每月打磨一堂精品课。“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品”是学校的追求,在校内公开课221公开课项目的基础上,邀请教学专家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打磨精品,引领课改。

3.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根据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常规,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管理。认真落实以“个人精备→集体研讨→独立施教→各自反思→多元发展”为主要环节的集体备课制度,实现全体教师备课导学案化,做到资源共享、特色初显,争取汇编成册。坚持备课、作业月检查制度。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加大日常课堂教学情况巡查力度。在落实以“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为要求的“四精四必”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效度。鼓励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锤炼教师队伍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聘用、管理和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努力建成一支职业稳定、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大气大爱、成己达人的教师队伍,并培养若干名理论素养高、科研能力强、具有专业特长的名优教师和教育人才。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德素养。在市区级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基础上,学校开展“改变从教师开始”的系列活动,营造正能量氛围。充分利用周一的行政例会和周三下午第四节集体学习时间,进行教育教学主题研讨。扎实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全体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做到优质施教,廉洁从教。创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开展道德讲堂、“168”爱生结对帮扶、优秀教师免费导学、校园勤廉导师工作室等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引领教师以大气大爱、求真求新、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人格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2.加强师能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校本教研,采取组织“法古”教师读书协会,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推进课题研究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启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研修,形成一种机制。以“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研修机制的研究”的课题为依托,建构学校“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研修机制。

——建立“法古”协会,引领一种风气。读书是提升教师内涵的有效方式。学校成立“法古”教师读书协会,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协会为会员购买书籍,帮助论文修改与推荐发表等支持,开展读书交流、读书笔记展示、论文评比、外出访问等活动。

——推进课题研究,营造一种氛围。在学校文化建设与生本课堂改革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学校顺势而为,以问题为导向引发课题研究,形成基于真实问题的课题研究群。

——举办教师赛事活动,创设一个舞台。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求,每年学校聚焦一个项目,举办一个赛事,为教师搭建舞台,激发教师活力,分享教师智慧,促进教师成长。

3.采取扎实措施,培养名优教师。我们将确定一些重点培养对象,在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学习进修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创造更多的成长条件。同时,将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逐步引进师德修养好、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教育人才,成为本校学科领军人物。

4.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动力。我们将以激励机制为保障,探索和谐发展模式。第一,倡导人文管理。执行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并举。关心教师生活,学校工会积极利用各种契机适时开展多彩的教工活动,以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增强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第二,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第三,鼓励团队协作发展。我们将制定各级各类的评选制度,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班级、文明办公室等,以团队为单位的考核评比机制,凝聚了力量,聚集了智慧。

 

四、保障与实施

(一)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主动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发动全体师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来。发挥党支部战斗保垒作用,为促进学校主动发展起到政治核心和保驾护航作用。每学年向教职工大会汇报规划执行情况,监督实施进程。

2.明晰目标责任每学年初围绕主动发展三年规划,制订学年度实施意见。将规划中目标具体分解到学校各处室和部门,责任到人,加强时点,扬鞭推进并将有关完成情况有机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

3.制定实施方案。我们将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结本校几年来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分类分块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对各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具体策划,然后分工负责,分步实施。我们将研究并制定《常州市第四中学课程建设纲要》《常州市第四中学进一步深化生本课堂改革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第四中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计划》等具体的实施方案。

4.确保条件支持。我们将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持,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实施,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为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5.加强总结反思。建立自评领导小组,由学校教职工、家长、社区和专家代表组成。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评价操作体系,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学校可根据新形势和相关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本规划的方向性和适切性,确保全面实施到位。

(二)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7年7-10月):研制与论证。研究起草规划文本,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教师代表进行论证,修改完善后交学校教代会审议。

第二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学习与研究。一是开展规划培训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读本规划,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文献。二是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工研究制定队伍建设、德育创新、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三是各处室按照分工,选定重点,组织教师逐步付诸行动。

第三阶段(2018年1月-2020年5月):全面实施阶段。依据规划和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五大任务均进展顺利,成效显著。2018年12月,将邀请有关领导、专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2020年6月-2020年8月):总结评估阶段。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并在若干领域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

2020年9月,对主动发展规划实施过程、成果经验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邀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进行总结性评估。

 

本规划经学校教师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2017年10月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四中学   
联系地址:常州市劳动东路5号    电话/传真:0519-88771003    邮编:213011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